ADDUCTORS, REALLY???
解剖學也有千年的歷史 應該是醫學中最古老的一門, 在骨骼肌肉的解剖學, 似乎也都沿用古老的力與力臂的觀念, 來解釋肌肉與骨骼的關析。 譬如: 股四頭肌, 位於大腿前方, 收縮變短, 就會將小腿前舉, 膝關節就伸展, 這樣子的觀念完全沒考慮到與其他肌肉的協同作用, 與神經支配的配合, 甚而是動作控制的觀念。
這種幾何的解剖學觀念影響甚巨, 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受正式醫學教育的人, 這種觀念更是我的基礎。當我第一次讀Ida P Rolf的書, 我才發現我的原本所學, 非但派不上用場, 反到阻撓了新觀念的學習。 經過幾年的奮鬥,才能除去原本的滯梧, 有更寬的視野。 只是, 在這之中, 也需要自己身體的新的學習, 與從別人身體上獲得啟發, 想想, 還真的很像古人在練功。
我拿大腿的內收肌來解釋:
這組肌群, 主要位於大腿內側, 是很明顯的左右相關, 神經支配是L2 ,是下肢中最高位的, 與髂腰肌相當。 起源於恥骨後下方, 與膕繩肌腱接頭, 往前下方, 接到股骨內側。 力學上推斷, 可以使股骨往內, 造成髖的內收, 所以稱之為內收肌, 是屬CORONAL PLANE的動作。 從橫段面來看, 內收肌的面積向當於股四頭肌, 甚至大於。 肌肉截面積越大, 力量越大, 人要那麼大的內收力量幹什麼, 又不是螃蟹, 橫向在走路。
在走路與跑步的狀態下, 如果你考慮到內收肌起源是位於股骨後方, 而且 在骨盆前翻及髖屈曲時, 有效前後力臂更大, 可以做出更強的髖關節伸展, 這就比較合理。 因為人走路是前後, 內收肌其實更是一個髖伸展肌群, 在後踢的同時, 與外展肌群共扼維持人的左右平衡, 還帶有旋轉的功能, 使人是扭轉向前, 步伐可以更大。
在自行車上, 這點就更難, 你要讓髖關節有足夠的屈曲 才能使內收肌處於有利的長度與位置, 可以做到髖伸展後踢。如果你坐的直直的, 內收肌就無法有力的伸展, 只能倚靠膕繩肌腱與四頭肌, 內收肌就真的只會內收, 你的膝蓋就晃來晃去。 你可以試試, 在上把位時用力做下踩, 與下把位用力下踩, 哪一個四頭肌負擔輕? 你在四頭肌酸時, 是不是會將屁股往後推, 四頭肌可以得到緩解, 下踩依舊有力?
也許是公路車的發明者, 有體會到髖關節屈曲時, 輸出力量較大, 才會發明出彎把的公路車, 獲得較下趴的姿勢。 看看Eddy Merckx 幾乎是人從髖折成兩半在騎車, 與現代公路車的姿勢落差其實不大, 而Eddy Merckx 的車架, 也以較小的座管角出名, 讓你更可以做到髖的屈曲。 不過, 要用到這種角度, 得有很好的動作模式才行, 不然膝蓋遠遠落在踏板後方,落的只是用推的, 徒增四頭肌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