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把手寬度的選擇 

 

把手的寬度, 我常會說隨個人喜好, 其實這中間, 還有很多要考慮的。 我會從功能性, 以及生物力學上來看。

 

功能性: 隨著騎乘路況的不同, 騎乘特性,不同會有以下考量:

1 爬坡型選手:  在乎是有比較順暢的呼吸, 會加寬手把, 這樣大胸肌與擴背肌可以放鬆 ,不會影響呼吸。

2 衝刺型的選手:  有些人會選很窄的把手, 以利在大隊人馬衝刺時,可以從兩人中間穿過,  有些人會覺得把手窄時,在下把位較好出力, 比較不會左右晃 。 最好的例子就是Mcewin穿梭在Petacchi與Boonen之間, 小個子從兩個巨無霸的把手下穿過, 先嚇到對手, 在他驚魂未定之時, 拋車衝線。

 

生物力學上來說, 我會考慮到,是否可以讓我覺得可以有效轉移重量到握把。先複習一下蕭氏瑜珈的貓式 ,你可以嘗試改變一下肩膀外開與內收的程度,感受一下哪一個狀況之下, 手可以壓重量 又不會累 。再試試手如果比較往前, 是不是覺得手與肩膀比較外開輕鬆一點,  手比較往後, 手與肩膀內收會輕鬆一些,  這在車子的設定上也是通用的。

再試試看手的位置, 一開始手掌朝下, 這時力量在肩膀內側, 會想要用窄一點的把手,  再將掌面朝內向對, 是不是覺得手要開一點, 受力在肩膀外側。 這就是看你握把是握在煞變把手正上方或外側。

所以, 肩膀外開與前舉的角度, 以及手掌的位置, 都會影響你的選擇 。

當然,如果你騎車下趴不多, 手沒啥負重, 就比較無法感覺出這些差別 。

我是較前趴, 手含握煞便把正上方, 就像貓式裡的姿勢騎車, 對我而言,自行車就是四足運動, 不是只看兩支腳。

bottom of page